-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收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数据库[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栏目设[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刊物宗[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要[06/29]
至情孝道与神圣忧思——品读何庆良的散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晓 宁,本名王宁,文学硕士,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研究和理论批评工作,发表文学评论三十余万字。了解一个人的方式
晓 宁,本名王宁,文学硕士,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研究和理论批评工作,发表文学评论三十余万字。 了解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朝夕相处、相识相知是一种,偶尔相见、只言片语是一种。而我庆幸于从事文学批评的职业,通过纸上的文字,通过每一个作者真诚的道白和对自我心灵的勾绘,了解他们丰富立体的内心世界。阅读作品,就是一场精神与精神的对话,更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当《孝心不能等待》《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掠影VS反思》三本书放置于我的案头,细细品读过后,我无法安稳,甚至几昼夜寝食难安,深感不吐不快。这些文字如果按文体划分,大致可以归为广义散文的范畴。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亲情孝道的至情至性的理解,又有通过行走域外的文化考察,进而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的神圣忧思。在看似不相干的两部分文字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无论对家庭还是对事业都有一分厚重的责任感,一分拳拳的热忱之心,因此他才情迸发,点染成文,表现出个体人生丰饶至高的境界。 亲情、孝道,是古今中外文学永恒不衰的主题,曾被无数次地吟诵、再现。正因为它平常又伟大、简单又繁复,所以它成为一个高难度的文学命题,人人都在写,可又有几人能写出如朱自清《背景》中,几笔寥寥白描,就催人泪下、被永恒铭记的亲情呢?并且,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求生存,远离故乡;生存的压力、职场的竞争,常常令人有心无力,不自觉地疏离亲情,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亲情、孝道似乎淡漠了。亲情、孝道渐成奢侈品…… 《孝心不能等待》这本由八十余篇日记构成的散文集,记述了作者坚守于一生操劳,无怨无悔为儿女、为家庭付出,却处于弥留之际的母亲病床前二十余天所思所悟,是点点滴滴生活的记录,更是对母亲留给自己的过往记忆的追思。它并非出自专业作家之手,却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和精神感染力。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不计其数的宣传报道,有名与无名读者的感悟,几十万字的读者反响,多次加印供不应求的市场效应,均有力地证明了文学是能够唤起千千万万人共鸣的精神成果;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字,会让每个读者思量自我,反观自身。这本书更成为警醒、鞭策世人及时行孝的醒世箴言录。 这本日记体的散文,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没有构思、没有斟酌。它像感情和泪水一样自然流淌,不假雕饰,不掩瑕疵,为的是保留那一分真情,一分实感,一分追思,一分遗憾。”这种全然真实的心灵记录,正是现代散文文体的内在属性之一,“真”字是散文以情动人的基础,是架构散文的根基。巴金曾说过,“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只有在“真”字的命题之下,散文才与虚构类文学划分出一定的界限,才有了散文叙事抒情的逻辑起点和立意平台。有“真”,才能言之有物;有“真”,才能充分调动起人的文学灵感;有“真”,才有了“美善”的可能。因而,作者“孝心不能等待”这一声真诚的呼唤,其内涵是淳厚和立体的,其质地更是紧致和结实的,它褪去一切浮华与雕琢,回归文学表现人性最本质的意义。 作者以“追悔”的情愫作为情感线索,以现实生活的感触作为内在动力,通过看似涣漫,却篇篇泣血的日记,复原了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母亲形象,唤起人们对“孝道”这一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的反思。从病危母亲的床前守护,到对逝去母亲的祭奠,乃至对母亲过往生活情节的追思,这些如泣如诉、声声泣血的文字,每一个真实生活的细节,每一次情感的波澜,都勾画出中国母亲对儿女特有的血浓于水的、大爱无言的舐犊深情和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人格感染力量。“母亲走了,可以尽孝的大门关上了。”当死亡横亘于亲人、母子之间,世间再没有一种心痛可以与之匹敌,那是痛彻骨髓的伤害。当作者想到自己离家三十五年为事业奔波而未能及时尽孝时,更是如鲠在喉,幽咽难忍,他深刻地体会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所以,他用追忆为全天下的母亲作了一幅画,这幅画丰满、博大,拥有无法用语言文字穷尽的色彩与线条、光影与寓意。这本书的力量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唤醒,唤醒沉睡的亲情,唤醒隐忍不发的孝心!快快行动,时不我待! 父母亲情,作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为每个人感同身受,每个人都可作为抒情主体,乃至古今中外从不同角度被无数次地书写,因而,它成为真正的“易写而难工”的文学命题,写好这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亦是真正的文学难题。但在这本书中,作者独具匠心呈现出富有个性的文字。除去对生活情节的记录和再现,全书俯拾皆是抒情加议论式的警句式的表达,蕴含着作者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对人生世相的哲思,它时时折射着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成为富于文学色彩的“题眼”;它启迪心智、渲染情感,这亦是对“孝”的文化诠释,更是浓缩了的人生精华。“妈妈的手,同我们的手分开的那一刻,是人世间最痛苦的生与死的分手。”“妈妈从不把她的善良和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629/338.html
上一篇:我们的时代最缺的是远见
下一篇:“中华诗词创作学科”建设暨国家重大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