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全球教育创新 ——“第三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10月19日,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西南大学、“全球教育50人论坛”和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10月19日,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西南大学、“全球教育50人论坛”和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和小平故里书院协办的“第三届全球教育50人论坛”在西南大学开启。本届论坛以“全球教育创新暨2035、2050教育展望”为主题,50位来自教育领域的领导、校长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政界、企业界、经济学界、人文艺术学界、自然科学界长期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围绕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全球教育创新主题,从国家政策、教育着眼点、学科跨界融合以及院校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并聚焦大学治理、科技革命与全球教育创新,围绕中国教育精准化、教育选择、教育理性、教育技术、科技革命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大数据、专业融合、教育自信等理论问题以及卓越教师培养、率性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实现路径、教师聘任制度等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育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教育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有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高。围绕“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主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教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发展历程,认为加强人文交流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参事、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巡视员忽培元,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赵长茂教授提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要着眼于人的提升、人的尊重和人的发展,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通过对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的解读,分析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创新的关系。

于洪君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外联部的成立、中国外交历史的发展以及对外人文交流工作,指出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与苏联的人文交流对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提高我党和毛泽东同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更是加大了对外人文交流的力度,积极向西方学习什么是现代化,从而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迅速发展。因此,我国高校与外界加强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加强人文交流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重要途径。

赵长茂教授认为,中国教育发展已从速度发展转向质量发展。质量发展靠创新,创新发展靠人才,所以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此化用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其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而在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那应该如何着眼于培养出杰出人才或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赵长茂教授对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改革招生制度、培养方式。首先是改革招生制度,把一些偏科但在某些方面有天赋或有“异能”的学生招进学校。人才培养要不拘一格、教而有类,对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尤其是对研究生培养要有更高的要求。二是改革课程考试制度。深化考试制度改革,把学校教育引导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三是从家庭教育入手。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敢于和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意识与习惯,要允许孩子“胡思乱想”。

忽培元参事提出,发展教育事业、举办学校的着眼点应是人的提升、人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这种教育追求自古就有。中国古代教育可以孔子为例,旨在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即解决人的提升和发展问题;我国抗战时期延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服务,旨在解决人的三观问题,培养出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但当前的教育却过于追求功利性、工具性价值,导致教育的着眼点也逐渐发生改变。教育改革应该将教育的着眼点重新回归到人本身。针对此,忽培元参事提出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借古鉴今,促进教育改革。同时,忽培元参事也充分肯定了我国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诸多举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育进行调整,大力提倡美育和劳动教育,逐渐聚焦于“人”的培养。具体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有关中华文明内容的比例;在教师队伍上,注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加大了力度。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723/372.html



上一篇:中西方教育中追求人本主义差异分析
下一篇:童立梅:来自远山的班主任“妈妈”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