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教育学刊》栏目设[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数据库[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收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要[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刊物宗[06/29]
素质教育就是适度教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教育一直是热门话题,改革也是,那么教育改革即是热中之热了。最近在教育界有所实验中学的一位女老师的辞职信引发社会热议:“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认为这很好,传播
教育一直是热门话题,改革也是,那么教育改革即是热中之热了。最近在教育界有所实验中学的一位女老师的辞职信引发社会热议:“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认为这很好,传播了正能量,这位女老师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也还有这等人悠然存在:不在乎世俗的成功与幸福,只在乎内心的体会和价值,没有物质、没有名利、没有枷锁、没有羁绊。现在的中国人缺少的就是这种情怀,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追逐内心安静的理想。
2015年4月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专题研讨会”上我曾经以“素质教育战略主体再认识再实践的基层探索”为主题做了致辞,我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适度的教育。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过度化”了的教育,是压力过大的教育,是过于追逐外在而忽略内心成长的教育。
第一,教育的社会功能过度。基础教育最实质的社会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成长为社会人,通过教育让一个“白板人”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正常生存、交流、组建家庭、体验平凡的生活,而非必须达到所谓的成功、发达,非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人们坚信教育万能,太过寄希望于教育,希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导致整个社会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深深迷恋这一点,不自觉地扩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实质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第二,教育内容过度。众所周知,对于现在的基础教育而言,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很多学校矫枉过正,学生们要完成的课程越来越多:“国际课程”“乡土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包罗万象,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重,除了应该开设的语、数、外、理、化、生、音、体、美等基本学科以外,各种关乎素质教育的环保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一点点在渗透到基础教育的课程中。值得质疑的是,学生们真的能吸收那么多学习内容吗?这些内容对学生们真正有用吗?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现实存在吗?在我看来,这些过度化了的教育内容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泯灭学生的求知兴趣。
第三,教育责任过度。首先是校长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校长却“办”了全社会,只要是学龄段的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事故,学校尤其是校长都难脱干系。在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一切都归学校负责,校长负责所有的事,唯独没有精力治理好教学。其次是政府对教育责任过度。教育是民生,民生就该政府承担,但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或功利地理解为办豪校、建豪房,却很少关心教育本身,不关注教师、学生的生存状态,也不关注学校对教育教学的投入,这种维度的责任过度往往适得其反。
第四,学制过长。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已为12年学制,我认为学制过长,会给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负担。基础教育学制过长使学生的成长顺序被迫颠倒,学生处于该体验恋爱的年纪,为了升学不得不以学习为重;却又在该发奋学习的时候,因社会风气沉溺于爱恋,耽误核心知识的获得,亦无利于社会的发展。拧巴着的人生,怎么会过好?毛泽东主席早就讲过:“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在今天依然适用,基础教育,十年足矣。教育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要仰望星空,要从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构建的基石抓起,要首先明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毛主席曾经称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很好地回答了素质教育如何落地、如何实施的问题。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渗透着教育因子。教育改革呼唤平民改革家,素质教育呼唤来自底层的创新和实践!
素质教育不要再有过度的功能规训与内容束缚,也无需再有过度的问责管理和学制强制。适度,即是素质教育,即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系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选自《中国教育学刊》2015-6)
教育一直是热门话题,改革也是,那么教育改革即是热中之热了。最近在教育界有所实验中学的一位女老师的辞职信引发社会热议:“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认为这很好,传播了正能量,这位女老师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也还有这等人悠然存在:不在乎世俗的成功与幸福,只在乎内心的体会和价值,没有物质、没有名利、没有枷锁、没有羁绊。现在的中国人缺少的就是这种情怀,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追逐内心安静的理想。2015年4月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专题研讨会”上我曾经以“素质教育战略主体再认识再实践的基层探索”为主题做了致辞,我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适度的教育。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过度化”了的教育,是压力过大的教育,是过于追逐外在而忽略内心成长的教育。第一,教育的社会功能过度。基础教育最实质的社会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成长为社会人,通过教育让一个“白板人”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正常生存、交流、组建家庭、体验平凡的生活,而非必须达到所谓的成功、发达,非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世俗幸福。人们坚信教育万能,太过寄希望于教育,希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导致整个社会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深深迷恋这一点,不自觉地扩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实质背道而驰,越走越远。第二,教育内容过度。众所周知,对于现在的基础教育而言,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很多学校矫枉过正,学生们要完成的课程越来越多:“国际课程”“乡土课程”和“校本课程”等包罗万象,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重,除了应该开设的语、数、外、理、化、生、音、体、美等基本学科以外,各种关乎素质教育的环保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一点点在渗透到基础教育的课程中。值得质疑的是,学生们真的能吸收那么多学习内容吗?这些内容对学生们真正有用吗?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现实存在吗?在我看来,这些过度化了的教育内容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泯灭学生的求知兴趣。第三,教育责任过度。首先是校长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校长却“办”了全社会,只要是学龄段的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事故,学校尤其是校长都难脱干系。在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一切都归学校负责,校长负责所有的事,唯独没有精力治理好教学。其次是政府对教育责任过度。教育是民生,民生就该政府承担,但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或功利地理解为办豪校、建豪房,却很少关心教育本身,不关注教师、学生的生存状态,也不关注学校对教育教学的投入,这种维度的责任过度往往适得其反。第四,学制过长。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已为12年学制,我认为学制过长,会给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负担。基础教育学制过长使学生的成长顺序被迫颠倒,学生处于该体验恋爱的年纪,为了升学不得不以学习为重;却又在该发奋学习的时候,因社会风气沉溺于爱恋,耽误核心知识的获得,亦无利于社会的发展。拧巴着的人生,怎么会过好?毛泽东主席早就讲过:“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在今天依然适用,基础教育,十年足矣。教育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要仰望星空,要从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构建的基石抓起,要首先明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毛主席曾经称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很好地回答了素质教育如何落地、如何实施的问题。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渗透着教育因子。教育改革呼唤平民改革家,素质教育呼唤来自底层的创新和实践!素质教育不要再有过度的功能规训与内容束缚,也无需再有过度的问责管理和学制强制。适度,即是素质教育,即是最好的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731/377.html
上一篇:童立梅:来自远山的班主任“妈妈”
下一篇:《论可能生活(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