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教育学刊》栏目设[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数据库[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收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要[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刊物宗[06/29]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孙诚: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还需要什么 2019 年9 月10 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还需要什么”的署名文
孙诚: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还需要什么
2019 年9 月10 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还需要什么”的署名文章。她认为,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让党中央、国务院牵挂在心。每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总要做出战略部署,出台重大政策举措,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她说,职业教育要跟上新产业的发展新步伐。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教育部、财政部还联合启动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与骨干高职建设项目、中职示范校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校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提升等项目,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近20 年的努力,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供不应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职业教育面临时代的新要求——从一个提供文凭背书的认证机构,变成一个让学生“能力上身”的体验实训基地,需要传统校园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操性、体验性的教育,让教师以“教练+师傅”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兼顾启迪心智和开阔视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和3D 打印的兴起,廉价非技术工人的重要性将会大大降低。但与此同时,又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机会,推动社会更大的繁荣。而这些新的产业模式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职教面临新机遇,也必须迎接新挑战。她提出,持续支持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四个着力点。新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产业自然要求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在既有发展成绩的基础上,稳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艰巨任务。在一以贯之地继续深化既往已有支持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些措施步骤可以更加积极地推进,从而为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继续提供坚实的支持:其一,从法制角度,应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我国教育法制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法制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规,完善法规体系,针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法,可以对其进一步完善,补充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其二,从基础投入上,要严格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公共财政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依然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生源流失、师资紧缺等问题。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家财政性拨款比例偏低,受政策资源影响,社会捐赠、企业捐赠等其他渠道的投入明显不足,多渠道投入体制成效甚微。其三,从根本上而言,必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与工资待遇。工人地位和待遇与干部有相当大的差距是制约人们从事技能工作的最大原因,同时也影响学生分流时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就读,社会上普遍对职校生有偏见,也不愿自己的子女上职业学校。此外,技工院校的毕业文凭认可度偏低。尽管人事和社会保障部对技工院校的规划指出,中级技工班毕业相当于中专文凭,高级技工班相当于大专文凭,而技师班相当于本科文凭。但不管是企业和政府机关对此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技工院校的毕业文凭没有与教育部门的毕业文凭享受同等待遇。通过职业教育法修订,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的等级与干部系列享用的同等待遇。其四,从社会认知上,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讲好职业学校的故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构建,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因此,需要对职业教育的总体形象进行打造,如可以引入专业文化传播机构和信息化建设专业机构,讲好职业学校的故事,通过媒体力量做好宣传,纠正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认识观的偏差。
天津:出台九项举措落实高职扩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0826/401.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论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