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教育学刊》栏目设[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数据库[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收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要[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刊物宗[06/29]
我国公民意识培养的反思与建构——以教育学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是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我国著名的法学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是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张友渔把公民意识誉为“现代社会意识的重要支柱”[1]。公民意识的提高关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明进步,关涉到国家的永续发展。当前,公民意识的薄弱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是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古希腊雅典和古罗马城邦时期,随着民主政治的萌芽与发展,出现了“公民”的称呼,也叫作“市民”。柏拉图《理想国》中就有很多关于公民教育思想的论述。公民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内化为公民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培养与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的教育过程。公民意识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2.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 民主与法治意识 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主权在民是民主思想的理论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2]法治是人民民主的可靠保障,没有法治,人民民主就无法顺利实施。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3]。新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与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得到充分的提高,才能保障社会稳定有序的运行;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的各项权利才能够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2) 自由与平等意识 公民的自由意识是公民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基础,是公民意识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和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公民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平等意识实质就是公民对现实生活中平等问题的内心体验。我国封建等级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压制。自由与平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如果自由和平等意识得不到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的差距将会拉大,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3) 权利与责任意识 权利意识是主体对社会权利系统的主观理性把握,是权力体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权利意识的强弱是社会法制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责任意识也可以说是公民义务的履行。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相互统一的,共同构成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杰出代表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曾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4]他认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4]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公民意识的弱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李慎之先生于1997年11月在《改革》杂志座谈会上曾这样描述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5]。我国公民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法律观念不强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塑造了中国人以义务为本位的价值观,以人治为保障的秩序观,法律被认为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治国之术。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法学界进行的关于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显示,尽管96.9%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我国有一部名叫《宪法》的法,但超过3/4的人没有看过《宪法》,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不够理想[6]。当前,整个社会缺乏民主、法治氛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充斥党政建设,以致上行下效、为政不仁现象多发。民众更是“私民”、“臣民” 思想盛行,每每只顾“小家”生活,封闭自守。法律无法发挥它应有的效力,我国法治国家建设仍存在很大的挑战。 2.权利和义务观念淡漠 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公民也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更有甚者只顾行使权利,缺乏义务观念。例如有些公民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认为其可有可无;有些人在选举时任人唯亲,使得公民选举失去其本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无视政府的办事宗旨和公民的个人财产,不惜采用暴力,对公民个人合法经营的土地和住宅进行强制征收和拆迁等。公民权利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聚合点。 3.缺乏公民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一种精神。我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视了公民意识的培育。“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投资者让我去赚钱,而不是救济穷人。”[7]任志强的这一言论反映了中国精英阶层对社会责任的淡漠。“社会责任”就像是一只皮球,每个人都在拼命地把它往别人的怀里送,却忘记了那应该是自己的本份。老人摔倒扶与不扶问题、三聚氰胺问题、各类矿难、贪污等社会现象,一次次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威胁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1.受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儒家文化精神为核心,总体上属于“依附性”政治文化,充斥着王权主义、臣民思想、人治观念。王权主义强调等级观念,束缚了人们自由、平等意识的发展;臣民意识让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处于被动,盲目顺从;人治观念让民众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明君圣主,抑制其主观能动性,所谓“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样的政治风气长时间遏制了人们的权利行使及参政议政,弱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而助长了人们臣民意识和私民意识的发展。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至今,公民意识中仍然缺乏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责任等思想观念的融汇与洗礼。思想的牢笼禁锢了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2.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这给公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接受彻底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加上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入侵,使人们的意识领域出现了混乱,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社会制度还不完善,法律体系也不够健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加的多元化,也更加的难以控制。曾经的隐患与当前的国情形成了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现状。 3.缺乏系统完备的公民意识教育 我国缺乏系统完备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古代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多是通过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而当前的公民意识教育强调课堂灌输,枯燥乏味,没有效果。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共同作用。由于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公民意识教育系统的构建仍然任重而道远。此外,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缺乏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民族的力量,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致使我国陷入了意识形态危机。 公民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育,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应通过对各类教育要素的解读,使三者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建公民意识培养的系统工程。 1.家庭教育加强公民意识培养 (1) 教育者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贯穿孩子成长的一生,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所以,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引起父母重视。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父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身教示范。其次,父母从小就要注意锻炼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真正明了是非对错,勇于承担,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可过分溺爱。最后,父母必须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要利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 教育对象 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当然就是孩子。孩子的培养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就像是一张白纸,需要家庭为他增添不同的色彩,使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对孩子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首先注意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回答。其次,要注意孩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最后,因为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特点也是不同,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反叛特征明显,我们对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应当偏向温和,对于其道德取向也应该慢慢引导。 (3) 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注意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灌输。这种民主平等的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民主平等意识。另一方面,公民意识教育有很多方法,比如说谈话法、实践法、榜样示范法、环境陶冶法等等,家长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促进孩子公民意识的提高,除言传身教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教育、书本教育、视频教育等多种途径,因人施教,更好地促进孩子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和践行。 (4) 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的环境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父母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对于现代的社会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那就是父母的关系。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或父爱、母爱缺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很多问题,这也是很多家庭情感、意识、人格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 2.学校教育保障公民意识培养 (1) 教育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教育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学校教育中,公民意识教育收效甚微,首先就是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是懂得教育的人。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其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的老师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老师缺乏责任心,缺乏课堂教学艺术,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教育者需要反思和提高的地方。对于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老师应该引起极大的重视,一个没有公民意识的学生一定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人,自私而没有潜力的人生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知道老师的魅力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最后 ,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让学生乐于学,勤于思。 (2) 教育对象 学校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一个能动的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片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书本的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代的学生与以往不同,他们是一群向往自由的孩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学生在某一方面所拥有的知识远远超过老师。这是个教学相长的时代,也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差异,善于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明确是与非、善与恶,主动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 (3) 教育方法 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国外在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主要采用隐性教育,把公民意识教育寓于学生具体科目的学习中,通过实践或者是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我国更多的是片面采用讲授法,强制灌输。那么,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外教育的经验,本文认为公民意识教育应当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因为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本来就应该是心灵的陶冶,进而形成认知,隐性教育缺失是我国公民教育缺失的重要方面。应把公民意识教育寓于具体学科,插入课堂教学,通过实践和环境熏陶,使他们内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 (4) 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环境,公民意识的践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教育,所以,学校应多提供一些舞台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内心获得对公民意识的认同感。学校应营造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通过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参与国家大事的激情和热情,展示现代学生的新风貌。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未来的主人,一定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知识同步发展,真正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社会教育推动公民意识培养 社会教育的教育者应当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公民全体。公民共同处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又都是受教育者。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每天也都处在不停的学习和实践之中。社会教育主要是言传身教,环境熏陶。由于社会教育涉及的范围极广,所以,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于全体公民的影响巨大 。社会教育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社会风气的形成。应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具有存在感和幸福感;应净化网络环境,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利用网络的优势大力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共同推动公民意识的提高。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0/1019/436.html
上一篇:转化邪教分子的教育学路径
下一篇:STEM在中国的实施现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