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教育学刊》栏目设[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数据库[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收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方[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要[06/29]
- · 《中国教育学刊》刊物宗[06/29]
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对我国青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该课题主要采用理论导向下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对我国青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描述大学生就学及就业迁移特征和变化趋势;而后从
该课题主要采用理论导向下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对我国青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描述大学生就学及就业迁移特征和变化趋势;而后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建立起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两个经济模型,并通过计量分析揭示迁移规律;最后实证探讨政府招生政策与迁移特征的关联,提出政策改进方案。
研究认为,第一,在省属高校招生计划调控上,避免少数省份承担过重的跨省公共服务压力;第二,探索在省属高校中设置差异化学费体系的可能性;第三,中央政府对各省的省属高校招收外地生源进行一定的补贴;第四,在中央直属高校招生计划的调控上,中央政府可能需要通过经济、财政、行政等综合手段,对高校跨省招生名额分配的具体行为做出指导和干预;第五,在高校设置上,加大中西部地区自身高校的竞争力和招生规模,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本地就学来增加他们留在本地就业的可能性。
由中国人民大学潘昆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对我国青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FA),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该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弄清楚大学生迁移特征,以及大学招生是如何影响学生跨地区迁移的。
该研究的分析思路为: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描述大学生就学及就业迁移特征和变化趋势;而后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建立起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两个经济模型,并通过计量分析揭示迁移规律;最后实证探讨政府招生政策与迁移特征的关联,提出政策改进方案。
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就学迁移和就业迁移。具体分析内容为:第一,高等教育就学迁移的宏观流场特征及趋势。研究全国各省、各城市大学生的就学迁移特征及变化趋势。对某一地区而言,计算指标包括:该地区学生到全国各地区的迁移量、迁移率,该地区净迁入(出)人数,迁入(出)地区数目等。第二,就学迁移的内在制约因素:高校生源计划分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高校生源计划分配直接影响大学生就学迁移。高校生源计划分配的历史特征是什么,现状怎样,由什么因素制约?课题由历史文献出发,讨论中国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模式,同时,利用实际招生数据,讨论高校对外地招生名额投放规律。第三,高等教育就业迁移与就学迁移的关系研究。讨论前期迁移与后期迁移的关联性,从学生个体选择层面和宏观数量两个层面探索生源计划调控的作用。
该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理论导向下的实证研究方法。具体而言,第一,理论模型与规范分析。该研究建立了高校名额投放的理性选择模型。研究利用“引力模型”的思路,构建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以及学生就学地选择的“引力方程”。第二,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地区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状况及大学生流入流出情况、地区间大学生就学迁移、就业迁移情况做描述统计分析。第三,计量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引力模型”的变形形式,构建解释任意两地间大学毕业生迁移率的回归方程。运用一般线性回归(OLS)方法,考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因素、教育因素及其他公共服务因素对就学迁移、就业迁移的影响。同时,建立个体层次的解释模型,从学历、专业、性别、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地区性偏好等因素探讨就业地选择的内在影响机制。第四,数值模拟方法。提出新的就业迁移数据拟合模型,探讨拟合我国大学生迁移的最适合模型。
二、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课题组将得到以下九大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招生计划调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科举时期。建国后调控手段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计划分配在区域间差异较大、公平性有待提升等一些问题。
第二,招生计划直接影响大学生就学迁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学迁移模式上,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由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向湖北、江苏等教育大省迁移的总体模式;与人口总体迁移模式不同,大学生跨省就学迁移并未表现出“孔雀东南飞”的迁移模式,向广东和江浙地区的流动不明显,迁移的规模、强度、省际影响力都更均匀。
第三,就学省的高校招生数越多、生源省高中毕业生数越多,两地之间的迁移流越大;省间距对迁移流有负效应,而相邻省之间存在迁移的正效应;各地高校的招生结构对就学迁移有明显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qikandaodu/2021/071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