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不朽的师魂!著名教育家朱小蔓逝世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中国教育学刊》消息,2020年8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逝世,享年73岁。 朱小蔓,1947年出生,1992年在南京师范

据《中国教育学刊》消息,2020年8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逝世,享年73岁。

朱小蔓,1947年出生,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专攻道德哲学。1993年以来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教育哲学专题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专题研究”“农村教育专题”等理论课程。其专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被评为2006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等等。

她从政多年,却始终对于学术科研有着热爱之心;

她从教多年,始终倡导对孩子情感和幸福的教育。

她是学生眼中的充满师爱的引路人,同伴心里不计名利的教育者。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南京师大学生一年多前的一篇文章,走近可亲可爱可敬的朱小蔓教授!

一个从政多年却保持初心的科研者

1973年朱小蔓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哲学硕士,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专攻道德哲学。

在这漫漫的求学过程中,她认为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光就是和鲁洁老师等一些科研人员探讨问题时的激烈场景。彼此之间为学术科研而争论,却秉持着同样的对于学术科研的热爱之心,总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浸润于学术科研的探讨求知过程在她的心里深深埋下了学术科研的种子,这粒种子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生长成大树;在从政过程中,学术科研这棵大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从政不是她的本意,但出于自己的革命情怀,她还是选择了教育和政治双肩挑。从政的过程是繁忙的,但朱小蔓凭借教育家的敏锐观察力,从这些繁琐的事物中发现所做工作的经验、感受都可以转化为教育思考能力,使知识和实践产生联结。

无论多么疲惫不堪,只要谈及学术问题,她总能立刻变得神采飞扬;她的眼睛慢慢放光、面部表情渐渐生动、思维越来越活跃,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教育仿佛她全部的动力源泉。

与她一同求学于南师的鲁洁先生这样评价她:“让我欣慰的是,她做了三十几年行政,似乎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

对于这样一位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学术科研初心的教育者,我们肃然起敬。时光会消磨很多东西,却无法磨去朱小蔓的学术科研之心。

一位伏下身来看见学生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她反对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她始终提倡着情感教育。朱小蔓教授说过:“如果学生的情感心灵没有因为对学业的厌恶拒绝而闭锁僵硬,那么开放的、自由活泼的心灵便是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学生心灵始终是她关注的重点。

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朱小蔓教授

她的学生刘慧(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形容自己的恩师:“真正的师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境中,由教师的言行表达出来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情感教育之魂不仅体现在她自己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她对教师的指导上。她倡导以发展教师的“情感人格素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倡导教师要竭力做到伏下身来看见学生。

同时,她还创建了情感师范教育,倡导在各级师范教育中,加强对师范生情感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师范生不仅在认知、技能水平上达到师范教育目标,而且在未来的师范职业中,能够与学生顺利进行情感交流,胜任对学生情感导向的教育工作,将来真正能够做到伏下身来看见学生。

一位倡导教师情感表达的教育家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这是朱小蔓在做讲座时引用过的 《学会关心—一另一种教育模式》中的一句话。

朱小蔓认为情感素质及其表达能力原本是教师专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对此缺乏关注。这种教师情感表达的缺乏即使在职后也并未得到改善。她始终认为外显的情感能力背后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情感表达的适切性在于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否站在为学生提供援助的立场,做出妥帖、智慧的处理。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0/0811/388.html



上一篇: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方法改进路径
下一篇:深切缅怀 | 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