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特级教师说| 蔡伟:八年后的回归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简介:蔡伟,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人才引进调入 浙江师范大学 后,先后任人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硕士点负责人。目前任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

作者简介:蔡伟,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人才引进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后,先后任人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硕士点负责人。目前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教学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语文教研》主编,其他学术兼职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语文学科组成员,浙江省面向全国接受访问学者导师,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学院优秀党员和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等。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艺术,教师教育,教材与测评。出版有《蔡伟语文教学论文集》、《课堂教学创新论》、《语文体验型课堂教学》(合著)、《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合著)等;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中国研究生》、《全球教育展望》、《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有1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从省一级重点中学走进省属师范高校,身份角色产生了全新的变化。原先的教育实践者,转身成为理论研究者,讲座多了,课题多了,成果多了,然而与中学的距离愈行愈远了。八年了,从一名特、高级教师走向教授、硕导,就再也没有为中学生开设过一堂课。每当师范生、受训教师提出要我为他们开课的请求时,我总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加以推托,其实是心里有些发怵。因此,我经常用以自嘲的一句话是:只会吹牛,不会教书。我越来越感觉到曾经的江湖豪客如今已是“武功”全失,成为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2010年底,我申报的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项目获得圆满成功,其中我设计的角色互换这一全新的培训环节,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后,俨然成为浙江师范大学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品牌,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有人问我开展角色互换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既取决于个人角色转变的经历和体验,也源自我平日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我感觉到各级各类大量的教师专业培训,基本上没有获得广大教师的真正认可,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的严重疏离。例如,每次培训我所邀请的专家学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他们的理论学养、教育智慧深得学员的景仰与敬佩,其讲解有理论分析有案例阐述,可谓深入浅出,深受学员欢迎。然而,即便如此,学员仍然感觉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每次培训都有学员强烈要求我们的专家学者也能够为他们开设几堂公开课,我知道他们提出要求的潜台词:是骡是马需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因此,当国培计划实施后,我便动员学科里两位具有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郑逸农是特聘教授,童志斌是副教授职称的在读博士--到中学去开设公开课,为国培学员作示范。并与当地名师、国培学员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两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令国培学员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改革尝试,为我们的教师职后培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为我们创造互动型培训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我得知浙江省教研室将召开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研修活动,我便与省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胡勤联系,看能否来个“乾坤大挪移”,四堂公开课全部由我们学科组承担,而评课任务则完全交由一线教师。胡老师听了我的设想后,大呼好主意,欣然同意合作。我们各自向领导作了汇报,立刻获得批准。更令我感动的是我们学科组的老师除一位因身体欠佳无法应战外,其余三位爽快答应,特别是副教授王国均博士,从来没有为高中生开过课,坦言心中没底,压力很大,但愿为浙江语文教育的新突破奉献自己的“处女作”。

尽管八年前,我还是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曾南征北战,开设过多堂公开课,但八年的荒废,让我感觉到自己重归中学队伍,已然是个新兵,几乎找不到一点临战的经验与感觉。经过协商,我的课被放到了最后,我唯一的想法是万一我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当前面三位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得中学一线名师的好评后,我舒了一口气:无论我教得如何,本次活动的目的基本已经实现,价值基本得以体现。因此,我没有了任何的杂念,只想着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教学流程中,只想着如何为听课教师奉献能够体现个人执教理念的完整课堂。放松的心态,使我的课堂教学轻松有趣了许多,我觉得自己已经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学生开始因陌生而紧张的心情,似乎也很快为我的激情与幽默所消融,在阵阵的笑声中,进入到我营造的艺术氛围中。尽管这堂因为受大量组织工作牵扯而未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的常态课,出现了不少漏洞,但我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课,因为它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艺术化语文、互动作文、课堂创新和文感教学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的尝试,它不是经典课堂,却具有可供解剖玩味的“经典”价值。后来浙师大校报记者孙竹告诉我,她在我结束教学后拉住了一个学生,问他们听课的感受,学生认为和自己语文教师上课的风格大不相同,自己的老师上课比较四平八稳,而蔡老师的课是激情澎湃的,他们感觉非常新鲜,并且很受激励。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0/1102/465.html



上一篇:《现代广告(学刊)》(《智能营销》)2020年第
下一篇:707分上北大的女生,你其实不必感谢贫穷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