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建筑史学刊》创刊:从历史走向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有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决心,当我们仔细梳理和保护好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时,就不能忽视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梁思成 《建筑史学报》/主办单位:清华大学机械工业信息研

“如果有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决心,当我们仔细梳理和保护好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时,就不能忽视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梁思成

< p>

《建筑史学报》/主办单位:清华大学机械工业信息研究所

建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是凝固的历史,是见证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建筑史是从属于建筑学科的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在建筑史上,融合了严谨、稳健、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天人合一的灵魂和指导思想与道家的自然方法相结合;中华民族世代生产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继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20世纪初,学界开始关注中国建筑史。自1929年朱启谦先生创立中国建筑学会以来,梁思成先生、刘敦珍先生等一批学术同仁对中国古代建筑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真正开辟了中国建筑史的历史建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科学探索。学术之旅。而随着学院的成立,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的第一本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学会学报》也于1930年诞生。

1980年代以来,学术氛围浓厚。日趋强大,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史和城市史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同时,外国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民居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以建筑史、艺术史、建筑考古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建筑史专业教学科研单位和相关科研部门为主体的建筑史学科体系。

由于建筑史论文要求的历史严谨性理论是一丝不苟的,渴望拥有一个致力于自己学科的理论和学术平台的愿望由来已久。 1930年代以来,从《中国建筑学会会刊》到梁思成先生创办的《建筑史论文集》,从《建筑史与理论》到《中国建筑史杂志》建筑》由清华大学组织出版。 《期刊》,无数建筑史领域的同仁不断探索探索,几十年来在不断变化的学术环境中从未放弃最初的抱负和理想。

最后,在建筑史领域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清华大学机械工业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建筑史研究的学术期刊《建筑史领域——》《建筑史学报》最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本学术期刊创刊于2020年建国90周年之际。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会刊》,是建筑史乃至建筑界的一大喜事。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中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没有实现中国梦。”建筑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石,它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最深的精神追求。

《建筑史学报》将继承《中国建筑学会学报》的学术精神,立足于中国建筑史研究,致力于探索优秀传统和从学术层面传承中国建筑文化,探索中国建筑发展规律,向世界展示魅力与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在世界优秀建筑中拔得头筹。以开放的心态,对外建筑史相关成果的发表,成为中外建筑史与理论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研究建筑史的如梁思成、刘敦祯等前辈学者,既有深厚的历史学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敏锐的科学思辨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后人也应沿袭前人的学术品味,积累艺术修养,夯实历史基础,拓展学术视野。

中国建筑是历经千年的工程技术体系,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生动表现。研究建筑史,吸收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为当下的建筑创作提供指导,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今天,《建筑史学报》逆风启航,传承梁思成、林徽因等学界几代建筑史家的执着与坚守,肩负着新时代下的我国历史和新的想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与希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1/0816/951.html



上一篇:第二届“新师范+教育信息化2.0”高峰论坛在岭南
下一篇:四川省杜甫学会、学刊历程展揭幕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