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著名教育史学家孙培青逝世 考研学生缅怀:读了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杜成宪曾在文章《我所认识的孙培青老师》中评价孙培青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的学者,在工作上的选择原则就是以学术为重,只要有利于学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杜成宪曾在文章《我所认识的孙培青老师》中评价孙培青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的学者,在工作上的选择原则就是以学术为重,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就要不计得失地去做。 ”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实习记者 李毅达

另一名教育学专业考研的学生小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中国教育史》对她来说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孙老师在这本书中的遣词造句让小马看到了孙老师对古代中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对近代教育改革的肯定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让她对教育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责编 邓旆光 编辑 王禾

据了解,孙培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是高等学校师范专业的读本和考本,也是教育部考研大纲中教育学考研相关科目必读的参考书目,有不少教育学专业相关的师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悼念孙培青先生。

遵照孙培青同志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告别仪式,遗体已于2022年8月22日火化。

讣告

杜成宪教授在文章中写道:“孙老师平时文质彬彬,说话通常都是慢条斯理的,很少见他激动,确实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有学生称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但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中十分平和的先生,在学术研究中却是很有锐气,甚至常常是带有锋芒的。孙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上发表了《韩愈〈师说〉再评价》,由重评《师说》提出重新评价和尊重教师、进而恢复知识分子地位的问题。”

一名资深教育学考研辅导老师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教授了10年孙培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这本书脉络非常清晰,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措辞严谨,重难点突出,全书60多万字,几乎没有错误。而且适合各个阶段的学生来学习,大学里的师范生适合入门,考研的学生适合考试,读研读博的学生适合深入研究。

另有网友发文称,在教育史的学习中,孙先生的教材给了她很大帮助,“学习中,你会感受到一位学者、一位教育史学家治学之严谨与勤勉。”

赖赖是一名教育学考研的学生,她表示作为作为一个跨考生,今年才开始学习孙培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今天看到讣告,觉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在赖赖看来,《中国教育史》对她考研的帮助很大,她从中了解到新的有关教育史的知识 ,也对之前有所涉猎的知识进行了深度的补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8月22日发布讣告:2022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原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原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孙培青同志,因心力衰竭,于2022年8月19日夜在睡梦中于寓所辞世,享年89岁。

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孙培青先生的学术成果非常多,对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很大,是开创性的。“孙老解释了教育史与教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教育史的学科脉络。我读研的时候听过他的讲座,那个时候孙老就快80岁了,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的教育史研究可以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的很多成果,结合历史,进行综合研究,给教育史赋予了更多时代性。”

公开资料显示,孙培青1951年进厦门大学教育系学习,195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原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编的论著有《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管理史》等。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网址: http://www.zgjyxkzz.cn/zonghexinwen/2022/0907/1170.html



上一篇:教育学家石中英:“唯分数论”大大影响青少年
下一篇:教育学刊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关于教育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学刊投稿 | 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学刊版面费 | 中国教育学刊论文发表 | 中国教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